侧边栏壁纸
  • 累计撰写 92 篇文章
  • 累计创建 25 个标签
  • 累计收到 1 条评论

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三水黄氏积昌家塾溯源之星伯回忆纪录

华雅泰信息
2023-01-23 / 0 评论 / 0 点赞 / 514 阅读 / 2,931 字

image-1674443828682
积昌家塾
积昌家塾溯源之星伯回忆纪录

回忆先父恩湛公在世谈话中,涉及广东全省江夏郡黄氏族人世系源流。及我远祖谷塘公子孙聚族,村居三水县大。至我积昌祖毕生事迹,及何故寄籍南海县佛山镇之远因。传至慎堂祖始振家声及其事略。并对继承俗例之观感,与先父恩湛公事略。并与先叔父恩荣公兄弟二人对故乡思念各异其趣。值记忆所及恭录之,以为世世子孙知所终始焉。

据广东全省江夏郡黄氏族人远在明代遗难,从原藉福建省蒲田县流徙至此。斯时远始太祖(有族谱可稽)偕米氏太婆夫妇二人,携同儿子多众(其数多寡无可考据)。查当时有遗诗一首,至今黄氏子孙多有熟道能详,诗中一句有【三七儿孙总炽昌】可见数不在少。儿孙各已成长,为谋生计遂散诸各府州县,各成家室,因而寄藉焉。在遗难中夫妻分散,至远祖太公不知所终,无由寻觅。迨至米氏太婆仙逝,卜葬于新会县之邱。广州市建有肄江书院一所,乃黄氏各族人捐建,成为全省黄氏合族祠。遜清时代每五年一度,在清明佳节省内黄族子孙,均联赴新会祖塋大拜。各僱用紫洞艇,备金猪酒肉,宝帛祭品前往拜祭,热闹异常。进人民国后,仍有奉行。惟年湮代远,时移势易,其热闹情况大有今非昔彼之感。

我故乡籍属三水县大村(又名凤)由谷塘祖创建。有子五人聚居于此,成为长三四五房,除二房子孫分居于附近牛拦岗圩(今称黄岗)。我积昌祖隸属老三房,该房子孙向以人囗繁衍一枝独秀。唯是地处穷乡僻壤,皆以务农为业。在满清朝代,首重科名,由于乡人知书者鲜,故从无獲致功名人士。由我先父昆仲四人努力向学,文章有价,得以成名。而二叔父恩荣且荣获辛卯科举人,其余昆仲三人皆荣登秀士,从此光耀门闾,首开功名之路,为乡党增光。族人对我家观感大异,昔时此所谓:“人情之所荣,今昔之所同也”。

我家先世积昌祖,原有子四人,除慎堂公独存外皆早逝。积昌公家贫,父子两人向以肩挑药箱走圩营生。略有余资便随少购买砖瓦木料,以备来日建屋之需。经若干长时间辛苦艰难,始有成斯时。由于村族风尚皆厌富憎贫,对于我公大有秉诸四夷之概,仅获地在村外建屋以居(即今之积昌公恩地,昔时有围墙围绕)园地在墙外不与村人共处,存有鄙视我家贫穷之意。嗣经乙卯年水災为患,围墙与我祖居同时倒塌(至今尚有围墙脚可见)。经年屡月后,始由各房公议,从慎堂店款项下拨支,重建原有屋址上。但重建面积亦仅及旧居一部份矣(以上所述乃我积昌祖建居之远因与重建的经过)。迨慎堂公年事稍长,积昌公目覩族中人情如昔,不欲再留恋此互乡,乃决意远离斯地。为慎堂公择偶于南海县治佛山镇,配东莞籍叶氏淑女为媳(即先祖母太夫人)其用心良苦,意欲在斯处有戚属往还,使后世子孙聚居于是藉,以永远脱离于不良陋习的故乡。初税居于西便巷,而慎堂公设肆于北胜东街,及儿女陆续成长,宜室宜家。居室过狭不敷容纳,乃另税一所较广大住屋于公興街阖家聚居。余是时年约三四岁,尚可记忆三叔父恩永公在该屋仙逝。慎堂祖店医药生意日渐旺盛,略有积储,始购置普君圩福庆里大屋一所(可称广厦)儿女续有婚嫁,成为大家庭之始。元配先祖母叶氏太夫人,所生长次两女儿及四子,再生一女儿排行第四。由于子女分排缘,我祖父慎堂公娶有庶室即庶祖母李氏,生有女儿排行三五六七八,男子一位即恩周五叔父(别字文川),又幼女一位排行第九。综计先祖父慎堂公育有五子九女,婚配均是名门大族。先祖母叶氏太夫人所生四子,均皆功名成就,家有一举人三秀士,遂成为镇内颇负盛譽之书香世家焉。

自恩荣二叔父一举成名回乡祭祖,族人似感一反常态,反而遇事尊重,遇有村族大事不决者,必倩人前来请其返乡主持。清朝向以科名为重,况本乡各村族从未获至功名人士,故值得乡人崇敬。慎堂生意藉诸于协助,乃先后扩展至省港两地,生意日益兴隆,药剂经改制后,更且推销遍及各外地,因而建业。况我先祖父慎堂公家贫失学,不惜艰苦,督促儿子就学而有成。毕生以慈善为怀,扶倾济弱,能人之所不能,后世子孙藉以庇荫。虽然,时移势易,我家公私经营亊业,今已荡然无存。尚幸后世子孙均各有其正当职业,各奔前程,来日重振家声,定可无负于烈宗烈祖也。

考我家世系,从先祖父慎堂公(讳炳然)说起,原有同胞兄弟四人,但仅存我公一枝独秀。忆先父恩湛公斯时撰有对联,其中有句说:“三代单传有金线吊芙蓉乎”即指积昌公上一代,以至慎堂公是三代独子之意。至于慎堂公昆仲之三位叔伯先祖早丧,后嗣无存,而我慎堂公独子成群,亦从无以其子继承其弟兄之举,此种习俗观念早已破除。至于恩铭四叔父无子,独有遗霜。后由各房公议,以三叔父恩永次子增炽(字二菴)入继四房,以慰抚孤霜之意矣!此是我家循俗开继承之首。

我大房先父恩湛公,又名海涛,别字灼生。元配同乡独树岗蔡氏淑女,早丧。续娶继室陈氏太夫人(佛山金鱼塘望族)生子女多人。其中仅有女一人名【有茗】约十余岁。长子年约亦十余岁,名【增葆】不幸。陈氏先母所生子女均不育,乃取侧室张氏,原籍江苏,幼时随南海何氏外祖父南下,收为育女送给先父为妾(亦即余本人所生母)。主母在世因孙儿成祚,年幼多病,乃向祖先许愿入继先兄增葆。余以秉承主母遗训,是故先室區氏于一九五四年春,在港弃养命,五儿鸿基主持其丧事,职此之故也。

继承习俗之风,原由于我国人重视家族观念所至。吾家先祖向无此从俗陋习。近世纪政制多番变革,壮者徙之四方,从此家族观念已被推毁无存,慎终追远这句话已远无可稭。后世之子孙必致数典忘宗,可为预卜也。

回忆先父在世对故乡观感从不关怀,数十年来

从未足履故乡。曾记余在壮年时,意欲返乡一行,豈料先父谓,未到过乡间满以为那种地方没有如广州旺盛,亦应与佛山同样光景,其实那种互乡无可游览之处。察其言而知其意,乃作罢。復训余一番伟论谓,人之生活方向前途未可预卜,如我的毕生致力于文学,满堂达到状元宰辅的地步,但文章憎命,终成为一回商人,豈始料所及。总之勿论在任何地方,若生活可求,便居于斯食于斯,就是我的故乡。并指出三字经红皮书第三本内载一章有,海阔從鱼跃,天空任鸟飞。蓄积遊外国,眼界异前时。山水处处别,禽鱼总总奇。丈夫有远志,切莫作乡愚之句。余在少时启蒙,曾熟读是书,更有所悟。先世移籍佛山,虽有其主因,但其目的亦欲以生于斯聚于斯,能安家乐业使成为第二故乡。否则追源其本,应以福建原藉为准,嗣后各房子孙皆生活在广州,何莫而非我之故乡乎?先父这番的言论,确早有其破旧立新的见地,使余至今犹念念不忘。

窃思余自一九五一年挈眷来港,实与远太祖之遗难流徙奔广东并无不同之情况。吾夫妇儿子四人安居立业,生活于此,来日子孙昌盛,亦生于斯居于斯,久之便成为移藉宝安县,豈非我家之故乡,从及身所受,更了解昔年所承庭训,早有卓见之明。

根据我家历向有关乡中事务,均由先叔父恩荣主动与决策。如积昌家塾之重建,其他如礼聘堪舆师江先生回乡观风水,为其寻觅龙穴,预立寿基,不惜自费钜资。由此可见先父与先叔兄弟二人,对故乡观感各异其趣,见仁见智,各有很大的距离。汝此次偕同成信兄弟二人,重返故乡观察所得,均认为居乡有若迁乔入幽之感。况家无片田焉可自耕而食,虽有园地可加建而居,但将何以作业,人是须要生活,且环境变迁时刻有异,最现实者莫若随遇而安。俗语说:“人无百岁寿,枉作千年计”。徒自苦矣信焉。

慎堂公大房传孙星伯回忆纪录

公元一九七八年岁次丁己暮冬

0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