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马克思是什么?”
一个名人?
一座塑像?
一种主义?
还是学生时代的一道必考题?
马克思
这个名字每个人都如雷贯耳
可实际上
我们可能对他知之甚少
昨天是马克思逝世139周年
小红(ID:hszs1921)为大家带来一个
有血有肉、真实的、
接地气的“马克思”
马克思是不是“富二代”?
课本上常讲马克思一辈子穷困潦倒,生活惨淡,他怎么会是“富二代”?实际上,马克思幼时家境相当不错。
卡尔·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家中排行老三(有一兄一姐,共九个孩子)。在马克思出生那一年,这家的长子不幸夭折,于是,卡尔就成为这一家实际上的长子,备受父母疼爱。
卡尔·马克思的父亲叫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犹太律师,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
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出身荷兰犹太裔贵族。罕丽达的妹妹索菲亚在荷兰嫁给了商人里昂·飞利浦。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我们经常用的飞利浦剃须刀,就是马克思姨父的家业生产的。马克思家庭的物质基础也是来自他母亲带来的丰厚嫁妆。
因此,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之前,虽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富二代”,但起码算得上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马克思的第一份工作:媒体人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遵照父亲的安排,进入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打算毕业之后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律师。但由于经常与学生发生争执,随后父亲安排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
来到柏林大学,马克思一下从“热血愤青”变成了“学术宅男”。这个阶段,马克思博览群书,自学英语和意大利语,翻译了提出著名“塔西佗陷阱”的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等名著。此刻的马克思,从“问题少年”变身成了学霸,并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毕业前,他的父亲亨利希去世了,母亲又没有工作,家境每况愈下。
母亲责怪马克思不去寻求高官厚禄,撑起这个家,而是醉心于各种政治活动,一气之下,剥夺了他的遗产继承权(1848年,马克思才获得了父亲的一份遗产)。毕业后,马克思又与母亲发生了争吵,从而被取消了一切家庭的经济援助。
如今的“90后”毕了业,工作没着落,心急如焚、无奈焦躁,当年马克思也同样如此。尽管他已决定为理想燃烧,但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马克思急切地要找份工作谋生。
1842年10月,在拿到博士学位整整一年半之后,24岁的马克思终于找到了工作,成为《莱茵报》的一名报纸编辑、撰稿人。
马克思加入《莱茵报》,可谓如鱼得水。一方面,这份工作展现出了马克思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卓越的才干;另一方面,新闻这份职业让马克思第一次对社会有了广泛接触,促使他从纯粹的书斋走向社会现实。
△《莱茵报》(Rheinische Zeitung)
在工作中,马克思开始接触到农民、贫困者的生活状况。马克思发现,在现实问题面前,在大学练的“内功心法”——黑格尔哲学不好使了。
此后,他继续写文章谴责专制制度、揭露社会黑暗、为贫苦人民辩护。他刚接任《莱茵报》编辑的时候,报纸订户是800多,仅一个月就上升到了1800多,两个月后就变成了3400多,报纸的影响已经不仅局限于莱茵省,甚至扩大到了全国。
正是这段在报社工作的经历,让马克思清醒地意识到,原来黑格尔的理论并不符合实际!要揭示物质利益和国家立法之间的真实关系,仅仅依靠黑格尔哲学是无能为力的。马克思开始涉足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这也成为他后来研究经济关系和转向共产主义的萌芽。
在马克思的主持下,《莱茵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官方的冲突也日渐加剧。最终,《莱茵报》被要求关停。马克思的第一份工作,走到了尽头。
1843年3月,马克思在即将被关停的《莱茵报》上留下了最后的告别:
“本人因现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关系,自即日起,退出《莱茵报》编辑部,特此声明。
马克思博士,1843年3月17日于科隆。”
一见不“钟情”
马克思最初看不上恩格斯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忠诚度最高的置顶好友,就是恩格斯。但是,千万别以为恩格斯只是马克思的“金主”,两个人是“英雄惜英雄”,相互成就,是君子之交、管鲍之交,甚至是生死之交。
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1820年出生于莱茵省巴门市,是当地一个富有工厂主的长子,家里生意做得很大。恩格斯很早就被资本家父亲定为接班人,要他辍学经商,恩格斯嘴上答应,但心里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青年恩格斯
恩格斯在柏林当兵时,加入过一个叫“自由人”的组织,也就是那个时候,恩格斯开始给《莱茵报》投稿。马克思有点瞧不上“自由人”组织,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对恩格斯也就没啥热情。其实,那个时候恩格斯刚跟那个组织断绝了关系,两个人误会了,马恩CP第一次并没有合体成功。
二见如故
马恩互相引为知己
那马恩这哥俩后来咋又热乎起来了呢?
原来,马克思来到巴黎,主编《德法年鉴》时,阅读了很多恩格斯的文章。其中,一篇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章给了马克思深刻的印象。那个时候,马克思刚刚开始思考经济学的问题,而恩格斯在文章中已经写清楚了对资本主义的一些批判,这令马克思对恩格斯格外欣赏。
1844年8月28日,马克思和恩格斯相约在巴黎著名的摄政咖啡馆见面。两个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开怀畅饮了十天之久。他们痛骂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公,恩格斯更是将工业文明形容为“肮脏物质拼凑成的悲苦”,他们彼此发现在“一切理论领域当中意见都完全一致。”
△巴黎摄政咖啡馆
一起相处的十多天,马恩决定共同写一本书来清算自己之前的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来捍卫他们已经共同承认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观点,这就有了他们合写的第一步著作——《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
这次合作,预示着历史上著名的马恩CP(超级组合)成功合体。在此后的几年内,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现存唯一一页《共产党宣言》手稿
情谊无双的恩格斯
朋友一生一起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事业上相互成就,在生活上也是相互关心,步调一致。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生活中是贫困户。在马克思的眼里,什么加官晋爵、金钱诱惑,那都是浮云。因为不被当局接受,老马携带着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到处流亡。妻子燕妮虽说非常支持马克思,但到底是贵族小姐出身,不会持家,一家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恩格斯是真仗义,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给了马克思。
有一年,马克思家实在是揭不开锅了,他琢磨着让两个闺女找个地方打工去。恩格斯知道后,当时就炸了,说你老马这是要干嘛呀?没钱就说,有啥过不去的事啊!马上就把钱给他寄过来了。
△1870年,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他的妻子燕妮以及他的女儿劳拉和埃莉诺一起的合影。
患难见真情。恩格斯这么仗义,马克思也不含糊。
遇到恩格斯落难的时候,马克思同样拔刀相助。有一次,恩格斯逃亡到瑞士,出门急,连吃饭钱都没带。马克思知道这事儿的时候正生着病,但他一点儿没耽误就把家里所有的钱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常言道,朋友之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借钱。说这话的,看来还不是真朋友。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信件中,后人经常看到有这样的话:“寄来的10镑已收到,深为感谢。”“15镑收到了,感谢之至。”马恩之间的友谊,跟钱就没有关系,纯粹发自信仰和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合拍。正是因为这种默契,贫困潦倒的马克思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伟大的研究之中,才有了之后的伟大巨著《资本论》。
面对慷慨解囊的恩格斯,马克思也经常陷入一种深深的内疚和负罪感中。因为他知道,恩格斯同样具有从事研究的天才能力,只是为了马克思一家的生活,不得已去做那些他自己不愿意做的经商工作。
马克思:“坦白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恩格斯:“卡尔,你不必这么想……”
恩格斯11年只做一件事
为了自己的兄弟
在恩格斯长期的无私的支持下,马克思全身心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具分量的《资本论》。在《资本论》第一卷校对完成的当天深夜,马克思激动地写信给恩格斯说:“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做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使恩格斯悲痛万分。朋友们劝他去旅行,散散心。但他想到马克思生前用毕生精力写作的《资本论》还没完成,就谢绝了朋友们的劝说,着手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的最后两卷。
他夜以继日地抄写、整理、补充、编排,几次累得生病。他花了整整11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为了帮马克思整理未完成的《资本论》,他放下了自己手头的《自然辩证法》,最后导致这部著作没有完成,留给后世的还只是一部草稿。
恩格斯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要整理马克思这样每一个字都贵似黄金的人所留下的手稿是需要花费不少劳动的。但是,我喜欢这种劳动,因为我重新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
大家有没有觉得
马克思就在身边
并非遥不可及呢?
伟人也是人
和我们每个人一样
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
有婚恋,有亲情,有快乐
有烦恼,也有痛苦
既然他们的经历
与我们没有什么差别
那么他们作为思想家
对于生活的认识
就可能带给我们
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评论区